深圳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
社工心得
从正面文化面试说开去
时间:2013/01/07 19:20  浏览:Loading...
从正面文化面试说开去

文/陈丽华

 
        【背景】笔者参加了5月15日由诺亚方舟社工交流平台举办的一个正面文化进阶学习小组,招募正面文化进阶小组成员。为筛选合适的参与者,特别地安排了面试。面试的内容包括踢足球、观看三个视频及根据问题现场撰写答案、提问分享时间。

        这次正面文化面试也是一次很好的自我反思机会。总的收获在于:一、需提高对自身规条的敏感度;二、需识别根本目的与理论/方法/技巧的区别;三、尝试用社会分析的角度来看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和理念。而这几点都具有相关性。

        自接触萨提亚的理论之后,“规条”就变成了笔者常使用来做反思的工具,察看自己在冰山的哪一个层面。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耐心来直面自己。对社工而言,可能会觉得已经在很用心筹备,也觉得很有趣,很万无一失的工作手法,但在很多时候,社工反应组员不参与进来,怎么办?组员不参与,社工有怎样的感受呢?是疑惑?紧张?焦急?生气?无所谓?为什么某些人不感兴趣呢?,社工关注到这个组员在一场活动/小组下来从外在并无变化,也有可能关注的变化点注重的是外在的而难以察觉到内在的变化,从后者的可能性来看,评估服务成效的方式可能需要改变一下;而对于前者,是否一定要有兴趣/改变呢?或许此时社工的内在规条是“只要组员未能全参与进来,那么,就代表我(在某方面)是失败的。”组员未能参与进来,首先,是否真的没参与进来?其次,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社工的带领方法和技巧运用不足,可能是TA真的就不感兴趣(是否就是错的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和错由谁来作判断?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点。在面试最后一个环节,有很社工提出关于具体的工作手法等类似问题,但其实这个呈现出来的问题是不是根本的问题呢?还是与社工本身的观点是有冲突的,所以才不知如何处理才是“对”的?笔者认为,在此时,社工需要抽空,看看此时的自己,我的需要其实是什么?是什么使得自己感觉自在。

        第三点的收获源于笔者发现我们太“需要”一个标准答案了!而这个需要可能是(虚构的)人群给予你压力,如果没有答案,那会有怎样一个结果?最坏的后果会是怎样的?现在,国内社工工作伴随着时间发展年龄也越来越大了,但年龄不等于经验的相应积累和成长。

        尝试用社会分析的角度来看自己所提供的服务和理念。这来源于最近看的关于哈贝马斯的介绍的书,再次促使我对社工的社会角色之思考。 “在美国,好莱坞的大制片公司、广播公司、出版公司已经实现了文化的工业化生产,这尤其让他们深感震惊。这些垄断巨头采用巧妙的操纵手段,使大众接受甚至支持一种隐藏在生活背后、干预乃至压制人们的基本兴趣的社会系统。例如,好莱坞制作的低成本商业电影,往往以俗套的大团圆结局为大众提供廉价的满足感。观看这些的电影,大众对阻碍他们追求真正幸福的社会制度不再批判,而是融入银屏偶像的虚构幸福。这样,文化便无意中充当了真实世界的广告。”(《哈贝马斯》译林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p5),据此,笔者想说的是,我们接受的教育其实是有深厚的社会及文化背景的,在开展服务时,尤其当服务对象是青少年时,我们更加应该慎重地不断反思自己在体制下所受到的影响,及如何在“真”与“假”中识别该带给他们的是什么?

0755-8318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