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希望社工服务中心
社工心得
对存在主义的思考
时间:2013/01/07 18:37  浏览:Loading...
对存在主义的思考

文/朱颖星

 
        存在主义是一种构成了某种哲学层面反思和挑战的特殊社会工作理论模式。它强调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都可以进行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有责任,这样每个人都被视为自己生活蓝图的艺术大师。

        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存在主义的几个概念框架的理解。这几个概念框架的解释基本摘自何雪松的《社会工作理论》一书。

        1、存在。存在是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萨特区分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关于自在与自为的区分,让我想到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和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些观点。

        2、自由和责任。人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道路,这样人自己就成为塑造自己生活的主体。然而,人们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可能性,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去做选择,总是犹豫不决,害怕自己选错了路,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其实也无所谓对错,只是自己正在经历一些事情的同时也失去了经历一些事情的机会,不管怎么样都是一种生活的存在应该好好珍惜。但是还是会害怕,因为选择的后果需要我们自己承担,无法预测自己目前的选择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未来的可能性的基础。

        自己做选择需要对自己负责,而从小到大的道路似乎都是被安排好了的,上幼儿园之后上小学,升初中,考高中,再考大学,这些事情我们没有选择,我们也感受不到太多的责任。成年了,到了大学,走向工作岗位,父母也不再过多地干涉,很多事情慢慢地习惯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责任,然后慢慢地面对选择很谨慎很谨慎。

        在做选择的时候多些信心与勇气,起码还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起码自己的路是自己选择的,勇敢地去争取,不管结果如何要有信心去面对。

        3、自欺(bad faith)。自欺是一种自我描述,旨在回避因存在自由而产生的焦虑,但这注定会失败。自欺也是一种“虚假意识”,这会阻碍我们去体验存在自由的潜在解放效果。人们自欺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但是为什么会害怕承担责任呢?也许是因为害怕失败吧。无论什么事情总有好与不好两个方面,好或不好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自己需要体验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有时候成长就是不断认识到自欺,并回归到本真性吧。

        4、本真性(authenticity)。没有自欺即为本真,本真的行动与自由和责任保持一致,这样的行为是与人类自由和自我创造一致的。

        5、意向性。意向性即人具有根据他们希望未来如何而行事的能力。存在主义拒绝关于人或社会应该如何的任何先前的期望。人类能够透过他们的个人自由去创造或界定自我。人格和社会结构式自由的人类的选择的结果。然而,他人将我们的行为贴上标签,这让我们不得不紧紧握住。因此,我们开始接纳被应用于我们所作所为以及我们是谁的社会期望的局限。

        很多时候,自己的选择被外界的一些所谓标准给迷惑了,以致于忘掉了自己是谁,自己要干什么。存在主义期望改变这种状况,期望人们能够找到真实的自己,根据他们希望的的未来来行事。

        6、关系。人们努力取得认同和与他人的关系。我认为这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上个概念存在着一个矛盾的关系。人们既要根据他们自己的希望来行事,又要努力取得认同,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这里涉及到一个人们对“不同”的看法问题,社工强调接纳,接纳不一定是认同,我理解这个接纳最重要的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其实我心理面有一个希望,就是在哪一天所谓残障人士、体格相对健全人士一起走在大街上,大家不会相互怀着异样的眼光。这个世界的公共场所不再是所谓“正常人”主导的世界,不会因为一些与这些“正常人”不同的人出现而出现异样的目光和七七八八的言语;当一些所谓“非正常人”出现在“正常人”常常出没的地方的时候,人们都把“非正常人”看做“正常人”那样去看。我想这才是接纳的最高境界吧。真的,太多的外在的社会期望在里头了,但是似乎个人又只能依赖于这些个期望才过得“好”,才能取得认同,很矛盾。

        7、焦虑。焦虑是存在主义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来自生存的抗争,从而确保个体的存在,它是死亡、自由、隔离和无意义导致的结果。焦虑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要因为焦虑而焦虑,如强迫症等,在面对这种感觉的时候,我们需要一颗平常心,不要对这种心情做价值判断。因为他就是作为“必需品”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只需把它当一种生活方式去体验。

        8、死亡。存在主义对死亡有着较为积极的认识,因为认识到死亡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状态,可以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这样,我们就了解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因此对希望的思考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死亡才能激励我们更为完整地生活,抓住当前的任何一个有意义的事件。一言以蔽之,关于死亡的积极思考可以拯救我们的生活。

        Yalom认为治疗师可以在治疗过程中直接谈及死亡,因为直面死亡的恐惧可以帮助我们将死气沉沉的生活转变为更为真实的生活。我认为谈及死亡,就像面对焦虑时一样的,外在世界对这些都有种社会期望,认为这些都是不好的,我们应该回避,但是往往忽略掉了,它们正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面对他们,我们一开始需要的是勇气,之后是坦然。

        综上,我所理解的存在主义是一种开放的理论,它接纳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不对某事某物或某人做简单价值判断,而这些的前提是人是自由的,而且要对自由的选择负责。

参考书目: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二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0755-83180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