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背后
时间:2013/01/05 17:43 浏览:Loading...
文/袁玲
你挨过打吗?你打过人吗?你受到过家庭暴力吗?没有挨过打?那言语暴力呢?冷暴力呢?
近期接收到几位老师转介的学生,几乎所有案例都有涉及到“家暴”的行为。
C同学是一个胖胖的小男生,从初一开始就认识他,开朗洒脱,常常到班级探访时他会走过来跟你开玩笑聊天。一天老师到办公室谈及他,颠覆了之前所有的印象。C同学是从小学转到深圳念书,从小在北方和爸爸一起长大,妈妈在很小的时候出车祸离开了,爸爸很少时间照顾到孩子。于是姨妈就把小C接过来一起生活。姨妈对小C生活上如亲儿子般照顾,但也期望C能够给与学习精神上的回报。如成绩下降或者低于60分,必定是一顿臭骂加体罚。C常常考试结束后身体上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各种指甲印、手掌印、牙齿印……姨妈对小C的情感投射是完全可视的。我顿时傻眼,这完全不是我认识的小C啊,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在沿海城市,心理会相对成熟些,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隐藏自己的情绪,当这些所有的情绪被埋藏得很深很厚,有一天无法隐藏的时候,身体就会出来反抗了。曾离家出走过两次,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撒谎,每到上课就吃零食,所以长的胖胖的。个人很喜欢胖胖的可爱的小孩,这让我更加难受。
短时间内接触到各种家暴各种体罚,就算是专业社工,也让我一时难以接受,更何况本身有过的童年经历让我有些移情。家暴在中国式家庭里并不少见,也许你昨天还被父母打过骂过,也许刚刚才打了孩子屁股……棍棒底下出好人啊!谁不愿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初出茅庐、出人头地……在没有办法教育的时候,棍棒是最有“力”的工具,而有了祖训在先,它顿时就披上了“教育”的外衣成了一种合法的教育方式,家法。而这棍棒的背后呢……
为什么会无法忍受到拿起棍棒?拿起棍棒后想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也许大多拿过棍棒的父母会回答,他总是不听话,他顶嘴,我很冒火云云……对,第一个问题,此时很冒火,才动手的。冒火是当时的一种状态,在冒火的背后联想到的引发情绪可能是不耐烦、烦躁、无奈、愤怒……所以有了:情绪引致的行为,情绪——行为。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有两种:结果导向,情绪导向。就是说当你的情绪占上风,超越了所有的理智,情绪主导了行为,你的行为就会被它牵着走,因此不同情绪就因人而异引发了各种行为。愤怒是情绪,打人是行为。当狠狠打了几下,愤怒程度降低,此刻情绪已经得到了宣泄,打人行为方才结束。那么就是说在不理智情绪主导下的行为,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宣泄。那不理智地拿起棍棒是为了宣泄情绪,目的也固然不是为了教育。
那你可能会问如何解决或调整,从之前的简单的“情绪——行为”模式出发,源头当然是情绪。人,食五谷杂粮,非圣贤,固然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所谓情商在西方俗称为EQ,一个人有较高的EQ可以获得较高的认可度。EQ很大一方面是包括人的情绪。情绪的掌控力由浅入深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识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推动自己的积极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处理好外来的一切情绪。如果在拿起棍棒前,先做好第一步,认识此刻自己的情绪,我是焦虑?害怕?还是愤怒,绝望,羞耻,怨恨,季度嫉妒?这些都是负面的情绪。那哪些是正面的情绪呢?担心,烦恼,伤心,失望,遗憾,白色嫉妒。首先在心里承认自己的情绪,直面人生认识自己,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宽容和爱。都不接纳自己的情绪,又如何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呢?然后学习正确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例如有的人就说了,他她它是如何如何做的:深呼吸啦,离开现场啊,给自己5秒钟的心理暗示啦,如郭芙蓉的默念: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因个体不同选择或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那就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是负面的,需要转化成正面积极的,亦是如此。当处理好情绪,再去认识他人的情绪,他行为背后的情绪又是如何?为什么他要顶嘴?他摔东西是想表达什么?每个阶段的孩子行为情绪表现又不同。
总体而言,说起来比做起来固然容易N多倍。就算是我自己讲的,也不一定常常能够做到。做到能很好的处理个人的情绪,不会让负面的情绪肆意渲染到家庭的每一个角落,这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我想是需要个人的修炼。所以允许我们曾经拿起过棍棒,理解我们的爸妈曾经拿起过棍棒吧……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这一部分是必然存在的,接纳它的存在,修炼自身。虎妈虎爸式教育的盛行也有他的市场。直接从他处舶来的技术用在个人身上,是需要时间来考究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理解也不同,摘来的花是种不活的。也不一定一味排斥传统的学习西方,《刮痧》这部电影里面就提到了对待孩子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意识形态的冲突。总之,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参考书目:《知行易径——基础与应用》,《抑郁——心理咨询师的手记》,《社会心理学》。